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辽宁疾控专家支招防近视!
发布时间:2023-06-07 来源:[北国.辽宁日报]

  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6月3日至10日是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周。6月6日,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所主任医师吴明就我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以及如何有效防控近视接受采访。

  吴明介绍,从2019年开始,我省全面启动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从最初的3个城市6个县区,扩大覆盖至全部14个城市100多个县区,累计对80余万人次的儿童及学生开展了近视等常见病监测。结果显示,我省的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近视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近年来,居家抗疫减少了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线上学习又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视屏时间,这对近视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近视低龄化问题非常突出,今年最新的监测结果显示,幼儿园、小学、初中3年来的近视率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小学阶段的近视率攀升速度较快,增加幅度明显。

  “保护孩子视力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努力,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吴明说。

  第一,学校和家长都要有“预防为主”的理念,加强对孩子视力的监测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这就需要相关机构和部门积极对老师和家长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培训和宣传,班主任老师和家长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要随时关注孩子视力异常的迹象,比如在学校看不清黑板、看书写作业的时候眼睛离的特别近、在家看电视时凑近屏幕、经常抱怨头痛或眼睛酸、经常眯眼、揉眼睛等情况发生时,老师应提醒家长,及时带孩子到正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进行科学的干预和矫治。

  第二,学校和家庭都应切实减轻孩子负担。对学校来讲,要减轻作业数量、淡化分数竞争理念。家长也不要盲目的让孩子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在校期间,老师要督促学生在每节课间到室外活动或向窗外远眺。学校和老师不应占用体育课、体活课、课间休息和眼保健操的时间来讲文化课,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第三,要避免不良用眼行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有意识地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孩子也不能在走路、吃饭、卧床、坐车时,阳光直射或光线暗弱等情况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教师和家长都要监督并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读写姿势和习惯。

  第四,应保障孩子睡眠和营养。《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要求》明确提出,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8个小时。良好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保证第二天学习的精力和状态。然而,现实中的初中、高中生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再者一定要保证营养均衡,让孩子多吃鱼类、水果、绿色蔬菜等有益于视力健康的食品。

  第五,改善视觉环境。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落实教室采光和照明条件,尽量选择护眼设备,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同时,每周调整学生座位,至少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使其适应学生生长发育变化。另外家长们也要注意,孩子晚上回家写作业时,要同时使用顶灯和台灯,保证桌面照度达标。

  第六,应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课质量,提高其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每个学生“自我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从小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加强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至少60分钟以上,达到120分钟为宜。在学习生活中,近距离用眼要遵循3个“20”原则,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6米)处至少20秒钟,可以缓解视疲劳,预防近视。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近几年来,疾控部门一直以“灵动儿童、阳光少年健康行动”为主题开展干预活动,通过专家进校园、学校卫生标准普及、中小学生健康月、学校教学生活环境改善等6大干预行动为基础,以学校为重点场所,以学生为重点人群,以健康教育为重点措施,全面提升学生、家长、老师的健康素养水平,推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记者 : 王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