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交流 > 主任信箱 > 主任详情

留言详情

精神健康是健康的根本医疗需回归正轨

编号:2024101411542777805浏览数:29

姓名

袁静

留言时间

2024-10-14 11:54:27

留言内容

反映事项的主要事实:精神健康是健康的根本,精神问题不是神经问题,医疗需回到精神层面,挖掘“上工守神”之道,才能回归正轨,为人民健康谋福祉。 理由与依据: 一、精神健康是健康的根本,医疗需回到正轨 1.世卫组织对健康的标准是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指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这说明了只有精神健康才有身体的健康。精神的问题解决了,人体就健康了。正如古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当前,国际医疗的风向标也从物质过度到了精神,从关注“治已病”到关注“治未病”,都希望从精神层面找到健康的突破口。 ①世卫组织将“精神健康”作为全球优先事项,“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成为全球公认的原则 ②医学模式真正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更加关注疾病背后的心理社会等因素。 ③2020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七部委联合发文,提出发挥中医药防治精神疾病的优势,加强精神专科中医科建设,加强神志病科、中医心理科、心身医学科等精神类临床科室建设。 ④2021年,第五届全球保健倡议的大会主题是“探索思想-身体与灵魂”,与往四届相比,直接从物质过度到了灵性。 ⑤2021年,我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和指导的“中医神志魂魄理论与临床专题研讨会”在海南召开,意味着神志魂魄正式登上了国家级的舞台。 过去的医学实践证明,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探索,即使到了分子,基因的层面,也不能解决健康的问题,每年9万亿的医疗费用仍不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健康的关键在于精神,精神健康决定身体的健康,医疗如果不能突破物质层面,也只能是本末倒置,离健康背道而驰。只有回到精神层面,解决精神的问题,医疗才能回归正道,医疗出现重大问题,精神不等于神经! 全世界都意识到了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走进了严重的误区,即把形而上的精神,当做形而下的神经来治疗,把精神给物质化,指标化,数据化了。 什么是精神?精神是关于人的意识,心理现象的描述,是心神魂魄的统称。在医学上,精神就是魂魄。我翻阅大量古籍后证实,对于我国古代中医来讲“精神”是真实存在,其中《北溪字义》明确记载:“魂魄二字,正犹精神二字。”精神即是魂魄,在人体有三魂七魄。“精神十足”即是“三魂七魄具全”人就健康,“没精神”“精神不足”即是“失魂落魄”,人就不健康。正如东晋神医葛洪所说:“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表明人体的健康无不与(精神)魂魄相关。清代名医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明确指出:“凡魂魄皆无形有象。变化莫测。西医剖割而不见。遂置弗道。夫谈医而不及魂魄。安知生死之说哉。”由此可知,精神的实质是魂魄,是灵魂,是客观存在的,自古就有“不知魂魄者不可为医”之说。但是现在的医疗,西医把精神当做物质的神经治疗,认为是大脑和神经出了问题,中医认为“还魂草”能把魂魄找回来。古人早就说过神志问题非药物可及,精神问题需在精神层面解决,草药还是物质,如何能解决精神问题。 精神不是物质,在药物,在大脑和神经层面如何可能解决精神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医疗还是不能回到正轨上来。 三、回归真正的医,找回健康之道 健康,疾病问题都是精神的问题,精神,魂魄虽真实存在,但并非人人能见。因为是形而上的存在,所以只有真正的大医、上工才能看见,对此我国古籍亦有诸多记载:“望而知之谓之神”“圣人视于无形”“医乃神圣之业”“上工守神”等。全国政协委员王辰院士也在2021年两会采访中强调:“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庸医之害甚于无医!”若能挖掘上工上医之道,就能解决健康的危机。 具体要求: 医学的宗旨就是守护人民健康,挖掘健康真相,指出医疗中的错误,把人民生命健康至上放在首位是健康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所以,恳切希望我们卫健委的领导能够重视健康的真相,重视中医神志魂魄,组建“上工守神治未病”研究团队,整理、挖掘祖先智慧,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中医药的发展中,在人民健康的探索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走出一条真正的健康之道。

处理状态

已处理

处理时间

2024-10-21 17:20:23

回复内容

您好!反映问题收悉。

感谢您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注。
感谢您对我委工作的信任和理解。

处理部门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

回复点评
我的意见
*
查询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