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自伤是心灵的呐喊
15岁的小羽(化名)来到心理门诊,她情绪低落,说话声音很小。小羽的母亲说这孩子有什么事情也不和家长说,就是“作”,用壁纸刀划自己。小羽说有事和父母说也没有用,她拒绝妈妈陪同。在单独的咨询中,她说:“疼痛让我感觉自己还活着,心里的憋闷会跟着血一起流出来。”
这种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常见于青少年群体。自伤者通常会选择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手臂、大腿或脖子,通过划伤、切割或烧伤等手段,让身体承受痛苦,从而试图缓解内心的压力和不安。国际自伤研究学会(ISSS)在2018年为非自杀性自伤提供了官方定义: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图的前提下,因社会或文化因素未被认可,而对自己身体组织进行的蓄意伤害行为。需明确的是,这一概念排除了意图致命的自杀行为。据统计,约17%-33%的青少年曾有过自伤行为,而在心理咨询门诊中,因自伤问题求助的案例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面对小羽的自伤行为,心理治疗师是怎么做的呢?
一、建立容纳空间,倾听伤痕背后的故事
治疗初期,治疗师没有急于干预,而是通过自由联想、沙盘游戏、绘画等专业技术,构建安全的环境,以非评判的态度接纳小羽的痛苦体验,帮助她卸下防御,直面情绪源头。
二、解构防御机制,从行动到言语转化
治疗师引导小羽记录自伤日记,写下划伤前的具体场景、身体感受和即时念头。通过这种情绪锚定,促使她意识到自伤是对被否定感的自动化反应。治疗师教她用语言表达替代身体伤痛,打破被否定就自伤的自动化“反应链”。
三、修通早期依恋创伤,重塑自我与他人的连接
治疗师通过解析移情,帮助她识别反复出现的不良模式。让她明白,通过伤害自己来迫使他人妥协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全新的客体关系中,小羽体会到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完全可以通过更健康、积极的方式被他人看见和理解 。
预防“非自杀自伤”,核心在于打破情感孤立的不良循环。父母要做孩子的“情绪容器”,避免把自身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允许孩子有“不完美”的权利。要鼓励孩子用撕废纸、跑步、打沙袋等安全健康的方式释放压力与痛苦。老师在面对“自伤”的学生时,要避免贴“问题学生”的标签,要理解他们求助的信号,帮助他们找到健康的情绪宣泄途径。
请记住,每个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背后,都有未被听见的心声。当我们学会用心理的“听诊器”倾听他们身体的呐喊,并给予温暖而有力的回应时,那些曾经被划伤的皮肤终将愈合,受伤的心灵也必将在爱的阳光下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 吕静
审核: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主任医师 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