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详情

省疾控中心:“五一”户外游玩,小心被它“叮”上!

来源: [辽望.辽宁日报]发布时间:2025-05-01

  “五一”假期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大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需警惕健康风险,特别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该病在我国中东部丘陵、山地和林区高发,春夏之交为流行季节。如何科学防范?省疾控中心感染与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为您详细科普。

  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病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又称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血液、分泌物或污染物发生人际传播。

  该病初期症状类似感冒或肠胃炎,表现为持续高热、乏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伴随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病情可能在数日内迅速恶化,出现出血倾向、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为高危人群。

  二、蜱虫有怎样的习性与传播规律?

  主要栖息在低矮灌木、草丛、落叶堆等温暖潮湿区域。

  活动特性:

  1.通过感知二氧化碳和体温锁定宿主,攀附至人体后叮咬吸血(可持续数日至一周)。

  2.吸血时分泌麻醉物质,不易被察觉。

  3.春夏为繁殖高峰期,生命周期需经历卵、幼蜱、若蜱、成蜱四阶段,各阶段均需吸血。

  三、哪些人是易感染人群?

  农村及林区常住居民;农林牧业、野外作业人员;频繁户外活动者(如露营、登山);未规范防护的医务人员或患者家属。

  四、“五一”出行怎么预防蜱虫叮咬?

  1、规范着装,避免虫叮。

  进入草地、树林、灌木等野外环境时,建议穿长袖衣、长裤,扎紧袖口、裤脚,并佩戴帽子等防护用品,减少皮肤裸露。

  2、合理使用驱虫剂。

  在暴露部位或衣物上喷洒经批准的驱虫剂(如含避蚊胺、氯菊酯等成分)以防蜱虫叮咬。

  3、避免直接接触高风险环境。

  不在草地或灌木中坐卧,尽量走在林间或田野小道的中央,减少与植物的接触。

  4、回家后仔细检查清洁。

  户外活动后应尽快更换衣物并洗澡,检查身体、头皮、耳后、腋下等部位是否附着蜱虫。

  5、被蜱虫叮咬后要妥善处理。

  尽快移除蜱虫,蜱虫在吸血时会将头部埋入皮肤,要用镊子或者专用蜱虫移除工具,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垂直向上拔除,蜱虫的头有倒钩,强行取出只会越来越紧,所以切勿旋转或者猛拉,以免蜱虫口器断裂留在皮肤内。情况允许时,尽快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然后,用酒精或碘伏清洁叮咬部位,避免感染。

  五、户外活动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

  人们在户外活动1—2周内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持续高热;乏力、头痛;恶心、腹泻;出血点、皮下瘀斑等异常出血表现。请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有野外活动史,方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提示,目前,蜱虫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五一出行牢记健康第一,享受自然的同时保护好家人安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