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总感到“身体不行了”,怎么回事?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老年群体:他们刚刚被确诊过某种躯体疾病,可能涉及心血管、脑血管、胃肠道等问题。这些疾病原本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人已经逐渐治愈了。但一切对他们来说,仿佛只是刚刚开始。
伴随这类躯体疾病的典型症状,这一老年群体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心慌、麻木、发抖,还可能伴随担忧、焦虑、恐惧、情绪低落,他们甚至对医生给出的“身体没什么大问题”的结论持怀疑态度,坐立不安,四处寻医……
我们看到,既往的躯体疾病是老年群体焦虑情绪的一种诱发因素,它好像点燃了他们“我老了,身体不行了”的核心信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明显观察到几个“恶性循环”:
循环1:躯体症状引发对躯体感受的关注增加→将躯体症状的感受放大→把这种感受看作是一种重大疾病的症状→产生焦虑、担心、恐惧的情绪→引发过度检查与确认。
循环2:焦虑、恐惧、担心的情绪加重→出现“元情绪”,对负面情绪症状本身产生恐惧→引发更严重的躯体反应→循环1。
循环3:来自网络或身边的外部刺激→对某种疾病的不良预后进行夸大想象→循环1→循环2。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老年人陷入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双重困境中。这些看似复杂的症状背后,其实有一套“疾病焦虑”的规则,而如何打破这种规则是治疗和干预的核心。
从整合心理治疗模式出发,认知行为治疗是逆转以上几个恶性循环的重要手段,药物治疗则以减轻焦虑、抑郁和改善睡眠等为主。早期干预能让恶性循环慢下来、停下来,直至消失。
第一步:减少刺激。很多老年人越来越喜欢刷网络短视频,但网上内容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大量信息偏差。因此,减少外在不良刺激的干扰,焦虑发生的概率就会相对减少。
第二步:增加良性活动。有些老年人在生病前有不少健康的习惯,也有社交圈子。但在疾病和焦虑出现后,他们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爱好和交往,家务不做了,门也不出了,将大把时间花在“胡思乱想”上。如果老年人能在短期内恢复之前的良性活动,并全心投入,焦虑也会逐渐减轻。
第三步:改变认知。恶性循环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老年人没有意识到,因为刺激、情绪而引发的关于“疾病”的焦虑是一种想法,而不是事实。第四步:接纳自我,悦纳规律。步入老年后,我们难免会感觉到身体和精力的退步,身体也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比如疼痛、麻木、行动不灵活、思维不敏捷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定期体检,接纳每个人都会变老的事实,更加从容地面对生命的全过程,养成健康的心理习惯。
作者: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 任金涛
审核: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主任医师 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