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居家照护:护士常提醒的关键细节
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家属问得最多的就是:“在家怎么照顾患者才对?管多了怕他抵触,不管又担心出问题。”其实,居家照护精神障碍患者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避开误区、抓握关键细节,从而有效帮助患者稳定状态。
生活协助:避免包办与放任,注重自主选择
不少家属容易走极端:要么觉得“患者做不好”,穿衣、洗漱全代劳,慢慢让患者失去自理意识;要么想“给自由”,放任患者蓬头垢面、生活紊乱,加重其无力感。
科学的做法是“帮一半、留一半”。例如选衣服时,不直接递一件,而是拿两件合身的让患者选择;洗漱前把牙刷牙膏摆好,并说:“我们一起刷牙,你先挤牙膏,我等你。”哪怕患者动作慢,也多给5-10分钟,完成后及时给予肯定,以此逐步帮助患者重建自信。
规律作息:以小事建立时间锚定,避免强制催促
患者常因情绪波动打乱作息,如熬夜到凌晨、白天昏睡等。此时,频繁催促“快睡觉”“别赖床”,容易引发对抗。
可以借“固定小事”,帮患者建立生物钟。例如早上7点,不说“赶紧起床”,而是发出邀请:“我们去阳台晒晒太阳,顺便喝杯热粥好吗?”晚上9点半,递上热毛巾并说:“擦擦脸,我们一起看10分钟电视然后睡觉。”把作息和舒服的事绑定,患者更容易接受。一般坚持一周左右,生物钟便可逐渐调整。
情绪安抚:先接住情绪,再温和引导
当患者情绪低落或烦躁时,家属常忍不住说“别难过了”“你这是瞎想”,这类话语不仅没安慰到患者,还可能让患者觉得“你不懂我”,反而更加封闭自己。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建议采用“共情-倾听-引导”三步法。
1.共情接纳:如患者说“活着没意义”,不立即反驳“别乱说”,而是坐在他们的身边表达:“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心里很难受,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不开心?”
2.专注倾听:无论患者倾诉内容是否“合理”,保持眼神接触、点头回应,不打断、不评判。
3.行为引导:情绪平复后,提议“我们一起浇浇花或者整理书桌,轻微活动可能会让拟心里舒服点。”用具体行动替代抽象说教。
安全管理:不隐藏物品,保持开放沟通
有些家属因担心发生意外,偷偷藏起剪刀、药品,但这可能增加患者的警惕与不信任。若完全放任,则存在安全隐患。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推荐采取“透明化管理”。如将剪刀放在客厅抽屉里,并跟患者说“剪刀是剪水果、剪包装用的,你要用的话,跟我说一声,我们一起用。”药品由家属妥善保管,每次吃药时,当着患者的面数好。吃完后把药放回固定位置收好,不刻意隐藏。让患者知道“安全有保障,也被信任”,反而能减少对抗。
居家照护的核心并非“把患者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是“帮他逐步恢复照顾自己的能力”。这些细节看似简单,但坚持做下来,能有效促进患者状态稳定,同时减轻家属的照护负担。如果在过程中遇到困难,别硬扛,请及时联系主治医生或护士,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为患者构建稳定的康复环境。
作者: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护师 胡宝新
审核: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主任医师 王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