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指南: 顺应闭藏规律,守护冬日健康
立冬,作为冬季的首个节气,标志着寒冷冬季正式开启。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进入“闭藏”阶段。《黄帝内经》中“冬三月,此谓闭藏”的理念,为立冬养生指明了方向——需顺应自然收藏规律,以敛阴护阳、养肾藏精为根本,从日常生活多方面做好调理。
起居有常:早卧晚起,适度运动
立冬后日照时间缩短,阳气内敛,起居需随之调整。“早卧”可帮助身体更好地收敛阳气,避免阳气过度耗散,建议每晚10点前准备入睡;“晚起”则能让身体在温暖的环境中充分养蓄阴气,待太阳升起、阳气渐盛后再起床,减少低温对身体的刺激。
运动方面需遵循“适度”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以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左右为宜,此时气温相对较高;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度,既能活动筋骨,又不违背冬季闭藏的养生原则。
保暖护阳:去寒就温,重点防护
冬季寒冷易损伤阳气,“去寒就温”是立冬保暖的关键。日常需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要做好头部、背部和双脚的保暖,这三个部位是阳气容易散失、寒气易侵入的重点区域。
头部暴露在外时热量散失较快,外出时建议佩戴帽子;背部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重要通道,穿衣需注意背部保暖,避免穿露背装或过薄的衣物;双脚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慢,易受寒邪侵袭,除了穿保暖的袜子和鞋子,晚上还可通过温水泡脚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增强保暖效果。年老体弱者身体抵抗力较弱,更需加强全身保暖,避免受寒引发不适。
饮食宜温:多苦少咸,养肾护心
立冬饮食核心在于“温”与“调”,既要保证食物温度温热,又要注重食物属性对身体的调理,同时遵循“多苦少咸”的原则,助力养肾护心。
饮食宜温,可多选择羊肉、牛肉、板栗、桂圆、红枣等属性温热且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羊肉、牛肉能温补阳气、滋养身体,适合冬季食用;板栗、桂圆、红枣则能健脾益气、补充营养,帮助身体抵御寒冷。此外,中医认为“黑色入肾”,冬季养肾可适当食用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黑色食物,帮助滋养肾精,增强肾脏功能。
“多苦少咸”则与脏腑调理密切相关。咸味入肾,冬季肾脏当令,肾气本就偏旺,过食咸味易导致肾气过强而损伤心气;苦味入心,适当增加苦味食物的摄入,如苦瓜、苦菊、莲子心等,可养护心气,平衡脏腑功能。日常还可将坚果(如核桃、杏仁)炒至微黄,使其带有稍焦微苦的口感,既能发挥坚果补肾的功效,又能借助苦味调和,避免过补上火,是冬季理想的零食选择。
理疗辅助:艾灸足浴,揉耳养肾
除了起居、保暖和饮食,艾灸、足浴、揉耳按摩等理疗方式,也是立冬补肾扶阳的有效手段,操作简单且易坚持。
艾灸可通过温热刺激穴位,帮助补充阳气、扶正祛邪。养肾可选择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涌泉穴(位于足底凹陷处)、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命门穴(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每日艾灸30分钟左右,能促进体内阳气收藏,增强肾脏功能。
每晚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足浴15-20分钟,可促进脚部血液循环,驱散寒气,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长期坚持对养生保健大有裨益。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经常按摩耳部能起到固肾养肾的作用。按摩时可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从上至下在耳朵两侧轻轻按压,遇到有痛感的部位,可适当增加按压时间,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坚持1-2次,能有效刺激耳部穴位,疏通经络,滋养肾气。
立冬养生是顺应自然、呵护身体的重要环节。遵循“闭藏”规律,从起居、保暖、饮食、理疗多方面做好调理,才能更好地敛阴护阳、养肾藏精,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让身体在寒冷季节也能保持良好状态,实现“顺时养生,健康常伴”。
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郭玲
审核: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李思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