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米高原“精雕脊柱”
海拔4500米的那曲,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在这里,连正常呼吸都需要适应,却有一群白衣天使,正在无影灯下进行着一场毫米级的“生命精雕”。
那曲市人民医院手术室里,来自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援藏专家赵恒伍主任深吸一口气,手中的手术刀精准落下。这一刻,他正为一位饱受病痛折磨数月的藏族同胞,实施那曲地区首例复杂脊柱外科手术。
“不能再让他等了”
这位特殊的患者,曾辗转多家医院,都因手术难度太大、高原条件受限而未能得到有效治疗。“不能再让他等了,他的病情再拖下去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赵恒伍在查房时发现这个病例后,立即意识到手术的紧迫性。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做脊柱手术,难度超乎想象。低氧环境下,患者的心肺负担倍增,手术团队也要在头痛、气促的高原反应中,保持极致的专注和稳定。脊柱周围密布着重要神经和血管,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多学科联手破难题
面对挑战,赵恒伍迅速组建了多学科团队。麻醉科、影像科、手术室、输血科……各科室骨干齐聚一堂,反复推演手术方案。
“在这个海拔,每一个决策都要加倍谨慎。”赵恒伍说。他们针对高原特殊生理特点,量身定制了详细的手术预案,从切口选择到神经保护,从应急输血到术后监护,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
生命禁区创造奇迹
手术当天,赵恒伍带着团队早早进入手术室。调试设备,熟悉环境,尽管高原反应让每个人都感到不适,但无影灯亮起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变得格外坚定。
手术台上,赵恒伍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沉稳。他一边操作,一边向身边的本地医生讲解要点:“这里要注意避开神经根”“这个角度最安全”……数十年积累的脊柱外科经验,在这一刻化作一个个精准的动作。
数小时后,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监护仪上平稳的生命体征数字,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手术成功了,出血量远低于预期。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对赵恒伍来说,成功完成手术只是第一步。“医疗援藏,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术后,他立即着手开展专题培训,将复杂脊柱疾病的诊疗规范、手术技巧和术后护理要点,系统地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
“赵教授手把手地教,让我们真正掌握了这项技术。”那曲市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感慨地说。
如今,患者正在顺利康复中。而对那曲的脊柱外科发展来说,这例手术如同在高原上种下了一颗种子。赵恒伍表示,这只是一个开始,他将继续扎根高原,把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留在这片土地,让优质医疗资源在这片“生命禁区”深深扎根。
记者 : 王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