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好医生——崇巍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那么急诊医疗救治就是这生死场上的前沿阵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崇巍教授,就是急诊医疗战线中出类拔萃的典型代表。他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践行着“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一、紧急救援,危机时刻冲在前
崇巍同志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副队长,在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刻,在医疗救治最急需的地方,都能看到他挺身而出的身影。2008年,盘锦发生“722”重大氨气泄露事故,崇巍同志临危受命,作为首席医疗专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连夜赶赴氨气泄露现场。冒着中毒和爆炸的危险,崇巍不眠不休工作48小时,快速及时地制定救治方案,组织、指导医务人员现场抢救,成功挽救了4名消防官兵和多名群众的生命,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灾区群众的广泛赞誉。2013年夏天,辽宁清源发生特大洪涝气象灾害。在洪水和暴雨面前,崇巍同志取消原定的工作计划,紧急赶赴灾区,日以继夜的救治伤员,帮助灾区妥善处置灾后疫情的防治工作。“非典”疫情爆发时,崇巍教授身先士卒奋战在急诊医疗第一线进行排查与治疗;“512” 汶川地震,崇巍教授主动申请参加灾区病人转移救治工作。“十二运”的医疗卫生保障,阜新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使命行动-2016”军警地卫生应急联合演练,中俄地震灾难卫生应急联合演习和2017年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紧急培训等突发医疗救援行动中都闪现着崇巍同志身影。
二、医行大爱,百姓性命最攸关
在二十多年的急诊医疗生涯中,崇巍教授一直对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强调:医乃仁术,善德为本。只有胸怀大爱,心系百姓,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忧病人之所忧的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一次出诊中,崇巍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判断一胸痛来诊病人很可能患有急性心肌梗塞,情况十分危急,于是他迅速启动急性心梗救治绿色通道,刚上心电监护,患者就发生的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崇巍教授立即予以电除颤和心肺复苏,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患者年轻的生命。一位病人诊疗过程中病发在卫生间的门口,崇巍教授闻讯立即赶来,跪在卫生间的地面上给予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使病人转危为安。诸如此类的生死时速的故事,每天都在崇巍教授的生活中上演。
急诊科病人多,任务重,医生少。多年的工作使他身患颈椎病和腰脱,严重时疼痛难忍。但为了救治病人,克服困难,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学生们感慨地说,我们从崇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精益求精的医术,更学到了一种医者的高尚精神和大爱情怀。
三、精益求精,科研临床双创新
急诊医疗危重病症多,急难病症多,病况构成复杂,这就要求急诊医生具备综合诊断处理各种危重病人的能力。多年来,崇巍同志针对急诊医疗的特点,刻苦钻研业务,把握国际前沿动态,使自己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十余年来,他临床接诊三万余例,零事故、零纠纷。
近年来,崇巍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伤杂志》、《外科学研究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外著名专业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四、敬畏生命,灵魂才能在高处
崇巍教授心怀崇高理想,从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中不断汲取源动力,先后获得“白求恩医学奖章”、“五四青年奖章”。在国外访学期间,他还获得了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的“杰出贡献奖”。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崇巍同志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赤诚的爱心对待患者及家属。多年来,他多次率领青年医生深入偏远地区开展义诊,送医下乡,送药下乡,缓解当地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热心于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积极参加省市各大媒体组织的医疗知识普及推广,普及医疗抢救的知识。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崇巍经常说:“作为一个医生,应该有一点精神。这样,灵魂才能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