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详情页面

莫名心慌,小心是房颤!

来源: [辽望.辽宁日报]发布时间:2024-12-16

  入冬后,有的人感觉自己心脏不舒服,莫名心慌,甚至还出现气短、乏力等情况,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心房颤动。那么,究竟什么是房颤?房颤产生的原因、临床症状表现及危害有哪些?

  1、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年龄越大房颤的发病率越高,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可超过1/3。

  心脏像是生命的发动机,它将血液泵出至全身,流动的血液通过肺和肠道摄取来自外界的氧气和营养,并输送至全身各处,最终血液回到心脏,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为人们的生命提供连续的能量。

  人的心脏由四个心腔构成,包括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正常情况下,循环的血液先回到心房,心房收缩将血液泵入心室,心室再收缩将血液射出心脏。房颤发生时,心房规律的跳动被不规则、快速(350-600次/分)的颤动所替代,心室的跳动也失变得不规则,导致了心慌的感觉和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

  心慌、胸闷气短、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是房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有一部分房颤患者心跳缓慢,还可以表现为快速和缓慢的心跳交替发生,严重者可能会发生黑蒙甚至晕倒。

  如果您有时感觉出现心慌、乏力,自测脉搏搏动不规整,则高度怀疑房颤,建议及时行心电图检查。如果心慌发作时间短,做心电图时错过了症状,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甚至更长时间)来排查房颤。房颤最初往往是阵发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展为持续性的,直至永久性的房颤。房颤若得不到规范的治疗,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因此,认识及重视房颤的意义重大。

  2、房颤的原因有哪些?

  房颤的发病机制很复杂,除了是一种增龄相关性疾病,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房颤,如果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瓣膜性心脏病、糖尿病中的一种或几种,那么发生房颤的概率就会大大增高。这些疾病都可以使心脏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心房增大,促进房颤的发生。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熬夜、吸烟和饮酒也会增加房颤发病的风险,饮酒量越多,房颤风险越大。肥胖会加重心脏负担,且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也容易诱发房颤。若您能够尽早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控制,将有利于房颤早期防治。

  3、房颤有哪些危害?

  当前,大部分人对房颤缺乏认识,认为房颤只是引起心慌,殊不知,房颤的危害远远不止心慌那么简单,其最严重的危害是血栓栓塞和心衰。房颤时,由于心房失去了规律的收缩,心房的血液不能被完全注入心室,部分血液滞留在左心房的一个盲腔-左心耳,非常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在高龄老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时。一旦血栓脱落,可随着血流随机栓塞全身的血管,最常见于脑栓塞,可引起偏瘫、失语、严重者甚至死亡。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可达正常人群的5倍。血栓也可落入其他器官的血管导致其栓塞,如下肢动脉栓塞、脾栓塞、肾栓塞等)。此外,由于心房规律收缩的丧失和长期心率过快,会使得心脏扩大最终导致心衰。近年来还发现房颤与痴呆、抑郁和生活质量下降密切相关。

  4、如何治疗房颤?

  房颤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引发房颤的病因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房颤是由其他疾病(如甲亢)继发导致的,那么积极治疗原发病后房颤就可能被治愈。最理想的治疗就是将房颤转为正常的心脏节律(窦性节律),治疗方法有药物复律、电复律和手术治疗(导管消融)。目前认为,症状性房颤,尤其是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应优先选择手术治疗。有些患者的房颤很难转复窦性心律并维持,需要尽可能控制心率,避免心跳过快导致心衰。

  房颤最重要的治疗是预防血栓栓塞。房颤患者必须评估血栓栓塞风险,如果血栓栓塞风险较高,建议规律口服抗凝药物,并同时评估出血风险,目的在于尽可能控制出血危险因素,如更好控制血压、优化药物等,如出血危险因素较多且无法纠正,就要更慎重考虑抗凝治疗。如不能服用抗凝药,因为多数心房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可考虑左心耳封堵术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5、老年房颤患者应该注意什么?

  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悦;控制体重,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戒烟、限制饮酒;限制或避免服用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等。

  老年房颤患者往往合并较多疾病,如冠心病、肝肾疾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需服用多种药物,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且老年患者对药物反应差异较大,这些都增加了药物治疗的难度。而预防血栓栓塞的抗凝药物难免有出血风险,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抗凝方案,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出血倾向。这些都要求老年房颤患者不可随意停药或加药,一定遵守医嘱,定期复查和随诊,尽可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