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详情页面

寒露养生指南:从眼到身,全方位护健康

来源: 健康辽宁发布时间:2025-10-10

  寒露已至,天气渐寒,燥邪当令,人体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出现不适。中医认为,此节气养生需顺应“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自然规律,从眼部防护到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多维度调理,才能安稳度过这一节气。​

  一、寒露护眼:警惕“燥邪”引发干眼症

  进入寒露,不少人会感觉眼睛干涩、有烧灼感,甚至出现畏光、视物模糊、疲劳等症状,这很可能是干眼症找上门了。从中医角度看,干眼症属于“燥证”范畴,此时燥邪当令,易耗伤人体津液,而眼睛的润泽依赖于肝气调和、肝血充沛,也需要肾气充和、肾精滋养。若肝血不足、肾精亏虚,眼睛就像“缺水的禾苗”,自然会干涩不适。​

  应对干眼症,不能只依赖眼药水。日常可多吃些滋养肝肾的食物,如枸杞、黑豆、黑芝麻等;同时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避免进一步损伤津液。此外,注意用眼习惯,每用眼40分钟左右,闭目休息或远眺片刻,让眼睛得到放松。

  二、饮食调理:滋阴润燥,温补不燥

  寒露时节,饮食关键在于“滋阴润燥、温补养”,既要对抗燥邪,又要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

  滋阴润燥:可多吃梨、银耳、百合、莲子等食物,比如用银耳、百合煮水喝,或吃蒸梨,能有效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问题。​

  温补养肾:中医认为“秋冬养肾”,寒露可适当吃些温补的食材,如羊肉、牛肉、栗子、核桃等,但要注意“温补不燥”,避免过量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同时,饮食宜清淡,少吃盐,因为咸味入肾,过量食盐易伤肾阴,不利于养生。​

  三、起居规律: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寒露后“夜长昼短”,应调整作息,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早睡早起”。早睡能帮助身体收藏阳气,早起则可顺应阳气的升发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不仅会耗伤肝血,还会影响肾气,长期下来易导致免疫力下降。​

  此外,寒露时节早晚温差大,常有冷空气来袭,需及时添衣保暖,尤其要注意颈部、腹部、脚部的保暖。颈部受凉易引发感冒、颈椎病;腹部受凉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脚部是“人体第二心脏”,睡前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既能暖脚,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睡眠。​

  四、适度运动:舒筋活血,避免耗阳

  寒露天气凉爽宜人,是户外锻炼的好时机。适当运动能舒筋活血、增强体质,还能调节情绪,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运动过量。​

  推荐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这些运动强度适中,不会让身体大量出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寒露时节汗出过多易耗伤阳气,反而不利于养生。运动时间建议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此时天气较暖,空气质量也较好,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受凉。​

  五、情志调和:疏解压力,愉悦心情

  寒露时节,草木凋零,天气渐冷,有些人容易出现“悲秋”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压力大。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不良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调节情志,可多参与社交活动,和朋友聊聊天、分享生活趣事;也可走进自然,欣赏秋日美景,比如登高、赏菊,感受秋天的开阔意境,缓解负面情绪。此外,听舒缓的音乐、读书、练字等,也能让心情平静,保持愉悦的心态。​

  寒露养生,核心在于“顺应自然、内外兼顾”。从饮食到起居,从运动到情志,再到特殊的眼部防护,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身体健康。遵循中医养生之道,才能在这个节气里养出好状态,为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 回世洋

  审核: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李思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