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的自我伤害:一种听不见声音的求救
当发现孩子出现自我伤害行为时,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惊恐、愤怒或深深的自责。“他是不是不想活了?”——这是最令人心碎的疑问。但事实上,非自杀性自伤(NSSI)和自杀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行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自伤是孩子用不当的方式“自救”,而自杀是他们彻底放弃求救的信号。
自伤:一种听不见声音的“呐喊”
孩子伤害自己,绝大多数时候不是为了结束生命,而是用自伤行为传递无法言说的心理需求。
1.“我太痛苦了,只有身体疼,心里才能好受一点。”当情绪(愤怒、焦虑、空虚)像洪水一样淹没他,又无法表达时,身体上的疼痛成了一个“开关”,能暂时关掉心里的痛苦。
2.“我需要感觉到自己还活着。”长期的麻木和空虚,让他觉得自己像个“空壳”。疼痛和伤口,是唯一能让他感觉到“真实存在”的方式。
3.“我控制不了任何事,但至少能控制这个。”当学业、人际关系、家庭氛围都让他感到失控时,伤害自己是唯一能完全掌控的事。
4.“我恨我自己,这是我应得的惩罚。”强烈的自责和羞耻感,让他觉得必须通过肉体痛苦来“赎罪”。
请理解,在这个阶段,孩子仍在挣扎。他伤害自己,是一种扭曲的“求生”策略。
从“自伤”到“自杀”:那条看不见的界线
虽然自伤本身不是为了自杀,但反复的自伤行为,会极大地增加未来自杀的风险,这是一个从“挣扎”到“绝望”的转变过程。
哪些信号意味着孩子可能正在滑向深渊?
1.自伤不再能缓解痛苦。他说“所有方法都试过了,现在连这招也没用了。”
2.精力和希望同时耗尽。他不再说“我受不了”,而是说“没用的,永远不会好了”。
3.与世界彻底断开连接。他不再相信有人能理解或帮助他,包括曾经信任的人。
4.对疼痛和死亡的恐惧感降低。反复的自伤,让他对“伤害”这件事变得麻木。
这一刻,他的目标已从“让自己好受一点”变成了“让痛苦永远停止”。
面对孩子的自伤或自杀,家长应该怎么办?
当你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求救期):
1.保持冷静,不要崩溃。你的过度反应会让他更不敢开口。
2.不带评判地询问。“我看到你手上的伤,很心疼你,你愿意告诉我那段时间你经历了什么吗?”
3.承认他的痛苦。“谢谢你告诉我,我知道这对你来说一定非常艰难。”
4.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应对痛苦。
当你察觉到孩子有自杀风险时(危机期):
1.直接严肃地提问。“你最近是不是产生了不想活了的念头?”
2.确保环境安全。妥善保管药品、刀具等危险物品。
3.绝不让他独处。在获得专业帮助前,确保有人陪伴。立即联系精神科医生或危机干预中心。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专业介入是唯一选择。
自伤不是软弱,是坚强太久了的崩溃;自杀不是选择,是所有路都走不通后的绝望。你的理解、不评判的陪伴和及时的专业求助,就是在他最黑暗的时刻,为他点亮的一盏灯。
作者: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 任金涛
审核: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主任医师 王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