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详情页面

老年焦虑的心理调适与科学用药

来源: 健康辽宁发布时间:2025-11-02

  长辈开始对健康状况过度恐惧反复求医却查无实据,或因微不足道的刺激就表现出烦躁易怒、坐立不宁时,请提高警惕。这可能是老年焦虑的信号。老年焦虑的表现常与年轻人不同,大多藏在日常细节或“查无实据”的不适里,很容易被误判为“老糊涂”“娇气”,需重点关注两类信号。

  情绪行为信号:过度担忧“出意外”,常为家庭安全、家人健康等事项持续紧张;回避独处:常有深刻的不安全感,对孤独、被抛弃等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与担忧。常伴随“发生意外时无人知晓、无人救助”的灾难化思维;情绪易波动,易因小事争执或哭泣;睡眠差,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凌晨早醒难复睡。

  躯体不适信号:表现为多种查无原因的躯体症状如胸闷、气短、心慌、手抖、头晕乏力等,实为焦虑的躯体表现。

  老年焦虑诱发因素

  1.生物学层面:随年龄增长,大脑中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会失衡,这是焦虑的“内在根源”;此外,甲亢、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或某些治疗药物,也可能诱发、加重焦虑。

  2.心理层面:退休后失去“社会角色”,觉得自己“没用了”;面对亲友离世,忍不住恐惧死亡;儿女不在身边,空巢生活带来的孤独等。这些“丧失感”叠加,会让心理承受力大幅下降。

  3.社会层面:社交圈缩窄,听不懂年轻人的“网络热词”,连扫码付款、网上挂号都觉得难,这种“与时代脱节”的无力感,成了焦虑滋生的温床。

  老年焦虑应对策略

  心理调适:缓解情绪,重建心理平衡

  1.倾听与共情:别急着说“你就是太闲了”“别瞎琢磨”,要耐心听他们把担忧说完,哪怕觉得“这点事不算事”,也要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否定他们的感受,只会加深孤独。

  2.认知调整:引导老人合理看待老化,如“偶尔遗忘是正常的,不等于痴呆”“身体不适不一定是重病”,用客观认知替代灾难化思维,减轻心理负担。对于持续存在的焦虑症状,可考虑专业的心理治疗。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帮助老人识别并改变导致焦虑的错误思维模式,教授应对焦虑技巧,对老年焦虑有明确疗效。

  3.重建掌控感:别强迫他们“去交朋友”,可从整理相册、小区散步、学简单手机操作如视频通话、扫码付款等小事入手,帮助老人找回控制感与成就感。

  科学用药:控制症状,规避风险

  1.明确诊断:先到精神科或老年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如焦虑量表测评)、躯体检查,排除抑郁、慢性疾病等“继发性焦虑”,明确是否为“原发性老年焦虑”,避免自行服用“安神药”,掩盖真实病情。

  2.低量短期:老年人用药起始剂量需为成人常规剂量的1/2或2/3,根据症状缓慢调整;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症状缓解后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防止突然停药出现焦虑反弹、心悸、手抖等戒断反应。

  3.关注风险:就诊时需说明老人服用的所有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抗凝药),避免不良相互作用;用药后观察是否出现嗜睡、头晕、步态不稳,防跌倒,如有不适及时复诊调整。

  若老人持续焦虑超两周,或拒食、不愿出门,尽快陪同就诊。通过科学治疗,能帮老人安度平和晚年。

  作者: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医师 张斐

  审核: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主任医师 王明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