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关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的建议(第1439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7-05-25

         

编辑:卫生计生管理员

        

来源:

辽卫建〔201744

                            

 

丁银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全科医生培养方面

全科医生对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2015年我委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等5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我省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辽卫发〔201526号),从培养途径、培养要求等方面推进全省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十二五”末期,共组织4703名基层卫生人员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并考核合格,目前尚有1118人在培,即将进行考核。并先后于2015年、2016年分别启动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特岗招聘计划和助理全科医生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为基层充实全科人才。

在各类卫生人员培训过程中,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远程、微信等方式,探索开展信息化教育。2015年,我委委托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全省基层护士开设免费的专升本学历教育课程,收效良好;2016年,我省基层卫生培训中心自主开发了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网,以及手机客户端软件,在当地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测试,待功能进一步完善后,将在全省范围推广。

二、关于通过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完善社区人员健康档案方面

近几年,我省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经费,在全省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基层卫生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全部在线应用。目前,该项目基本完成,本溪、丹东、营口、锦州、盘锦5个市已全部部署完成,其余各市正在基层机构部署实施当中,近期将全部完成。通过该系统目前录入的全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已经达到1500万份,占全省人口的35%。今年,我委将此项工作列入了省市目标绩效考核责任书当中,要求年底前电子健康档案要达到75%以上。

目前,我省依托政府外网搭建了卫生专线,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互通,基层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均通过卫生专线汇集于市级区域信息平台和省卫生计生综合信息平台。依据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等个人健康管理信息与电子病历等健康医疗信息的互联融合、开放共享,保障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等系统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管理和综合利用,为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提供指导。

三、关于网络化管理设立专项医生制方面

国务院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2017年医改重点任务之一。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实做好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函[2017]164号)明确提出,各省85%以上的地市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我省从2013年、2014年分别开展乡村医生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农村建立了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组成服务团队或互助组的签约模式,签约服务1350万人,社区形成“2+1”家庭医生加顾问等多种签约服务模式。沈阳市和平区组成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卫医生(妇儿保人员)、健康干事、中医康复师以及三级医院专家、疾控中心资深医师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依托1名家庭医生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及档案管理,并制定团队内部转介卡,包含团队成员名单、所在科室、联系方式及签约服务包,患者持转介卡可以享受全部团队成员提供的优质服务。大连市西岗区与市属医院分别签订分级诊疗或对口帮扶协议,分别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家庭病床康复治疗。铁岭市启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开展互联网签约服务,每个社区医生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居民扫码就可以和自己信任的医生签约服务,使居民拥有自己的慢病管理医生和健康管理公卫医师。

四、关于搭建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共建平台方面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上下贯通,带到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医联体就是将大医院和基层医院进行绑定结合,通过专家下沉、对口帮扶、远程医疗等各种形式和手段,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几年来,我委全面加强了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医疗秩序,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奠定坚实基础。省级三甲医院均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与基层医院开展了远程会诊,使患者在基层就享有了三甲大医院的优质服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与沈阳市大东区医院及其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信息对接共享,形成我省急重症上转、恢复期患者下转的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新机制。我省远程医疗服务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三甲大医院为中心的医联体式远程会诊、以区域远程医疗中心为代表的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远程医疗、以专科为代表的单病种远程会诊、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的远程医疗等多种模式,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强了群众就医获得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用“互联网+健康医疗”模式,联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成立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实现了群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就诊检查,中国医大一院专家诊断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新模式。自2007年以来,中国医大一院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开展远程心电监测病例达15万余人次,有效放大了中国医大一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明显解决了心脏病患者看病难问题。

下一步,我省将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医联体建设等有关要求,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夯实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辽宁省医学影像云平台,完善远程医疗收费等政策,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心电、远程检验等服务,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新模式,健全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机制,为全体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公平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提供支撑。

 

 

 

 

 

                             辽宁省卫生计生委

                             201752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