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省各厅局立足本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要求,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提高中医药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中医事业投入资金。一是省财政共安排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补助资金1.7亿元,重点支持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中医药重点科室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医药产业振兴行动等项目,为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医优势专科,培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省卫生健康委印发《辽宁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通过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广泛开展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600余万元,培养基层中医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次。
(二)探索挖掘民间传统中医特色技术。开展民间中医药验方、祖传秘方和技法收集工作,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基层,广泛征集。对收集到的内容进行系统筛选、分类和研究,建立特色技术资源库,确保珍贵的中医药资源得以妥善保存。鼓励中药企业参与中医特色技术成果转化,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制药技术结合,研发创新中药产品。
(三)积极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发展。积极引导全省中医药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中医药行业需求,如辽宁中医药大学2024年新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实验技术等专业,同时加强对原有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优势专业建设。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助力院校更新教学设备、建设实训考试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践平台。鼓励院校与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临床实践,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委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加快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中医药需求。
(一)持续加大中医事业资金扶持力度。全力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聚焦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问题和短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我省中医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设备更新、民族药发展。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保障力度,为开创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中医药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二)民族药纳入医保报销办法。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医疗保障局令第1号)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国家《药品目录》为基础,按照国家规定的调整权限和程序将符合条件的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饮片纳入省级医保支付范围,按规定向国务院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后实施。经对照最新版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民族药部分包括藏药、蒙药、维药3类。基本医疗保险不区别药品类别和具体医疗服务项目设置报销比例。政策范围内中药、民族药与其他药品执行相同报销政策,中医诊疗服务与其他诊疗服务亦执行相同报销政策。待国家将满药纳入民族药范围后,我省可组织专家论证将符合条件的纳入辽宁省医保支付范围。
(三)促进中医事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基层中药房规范化建设。将对全省60家医疗机构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工作,规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等规定落实情况,提高我省基层中药房服务能力,保障中药用药安全。二是推进保护成果活化利用。启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构建中医古籍数字图书馆平台,收录和发布图书馆收集、制作的中医古籍文献数字版本,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古籍资源成果的永久保存,为学术研究与创新提供助力,为社会公众了解古籍提供方便,推动古籍保护成果走向社会。
(四)推进中医的传承与创新。一是发挥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作用。我省已建设49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老中医药专家巡诊带教、举办学习交流活动,全面深入整理、继承、推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技术,培养一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团队和继承人。通过岗位培训、外出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完成建设的工作室资源,促进基层工作室长期持续发挥作用。二是大力开展“西学中”项目。坚持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项目,以财政补助结合自筹资金的方式举办“西学中”培训班,坚持师资、教材、标准、考核“四统一”。目前全省连续9年开展“西学中”培训,已通过结业考核4435人,正在培训1269人。有效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三是持续实施“杏林人才”培养行动。促进更多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到基层,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运用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方法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技术在疾病预防与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中医药需求。四是打造满药品牌,突出满药特色。满药复方木鸡系列产品、加味八珍益母系列产品、菊蓝抗流感系列产品以及仙灵脾颗粒等产品的推出,填补了国家民族药空白,支持建设完善满族医药博物馆、满药园等彰显满族历史文化的景点,初步建成满药体系。五是积极推进满药传承发展。丹东作为“中国满药之都”,积极开展中医药溯源,加快中(满)药典籍研究整理,挖掘满族民间医学遗产,弘扬满族传统医药文化主题,从地域特点和地域优势,满族医药的起源,满族医药文化特征确定满药产品整理,推进满族医药传承。
(五)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统筹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加强相关专业规划和建设,推动院校重点建设中医药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布点,加大人才培养规模。全省现有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开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9个中医药相关本科专业;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开设中药学、中药制药、中医康复技术等6个中医药相关专科专业。二是提升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有机融合,培养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教双方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资源精准匹配及深度对接合作,实施校企协同育人,不断增强中医药领域人才的适应性。三是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以“承岐黄识本草”为核心理念,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项目及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构建起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创新体系,开展“千名学童进校园”“中医药文化送课进校园”“中医药文化夜市”等项目,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沈阳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优势高校和辽宁万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围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组建中医药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达到23个、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1个,逐步形成覆盖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成果转化链条式的中医药创新平台体系,中医药领域项目、技术和人才聚集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支持中医药领域科技企业牵头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7个,累计支持财政经费2200万元。组织引导近40位科技专员进驻省内中药领域企业一线,架起高校、院所优势创新资源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桥梁纽带,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五是持续加强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支持有条件高校增设中医、中药相关专业,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强中医药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等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打造高水平专业。深化医教协同,推进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强化中医临床能力训练。同时,鼓励高校加强与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构建从“科研一转化一应用”到“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加快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六是全力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紧紧围绕推进我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做好实验室群建设,加大改革和支持力度,持续做好“科技专员进企业”服务中药领域企业振兴发展,注重成果转化,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
202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