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详情页面

辽阳援疆助力受援地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提升

来源: 辽宁援疆发布时间:2024-05-20

  医疗援疆是增进受援地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的“助推器”。辽阳市援疆工作队充分发挥医疗援疆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以5个援疆工作站为抓手,在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医疗技术创新、传帮带等方面下真功夫、狠功夫,为受援地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辽阳力量。

  5个“援疆工作站”解决群众家门口看病难题

  来自辽阳市中心医院的援疆医生杨刚,有幸成为援疆工作站首批援疆专家。到岗后,他利用在颌面外科工作优势,主动出击、果断作为,补齐了该院在颌面创伤及牙槽外科方面的短板,带领科室医生完成该院首例“倒置埋伏阻生牙拔出术”和首例“颌骨切除术”,填补了当地医院在该领域的空白。

  额敏县10岁赵同学是援疆工作站最直接的受益者。因一颗门牙向鼻腔方向逆生长,父母带他到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治疗,医生表示:做不了,得去乌鲁木齐大医院治疗。父母带他到额敏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开转诊证明,接诊的杨刚询问了病情、查看化验单发现,这类病症完全可以由他主刀在本地医院治疗。来援疆前,他曾治疗过多例此类病例,技术方面完全有把握。

  杨刚耐心、专业的解说打消了孩子父母的顾虑并同意在本地做手术。杨刚带领科室其他医生及时为孩子实施了倒置埋伏阻生牙拔出术,手术不到一个小时,孩子一天后顺利出院。“幸亏遇到了援疆专家,在家门口就解决了看病难题,要是去乌鲁木齐治疗,对我们家来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孩子父母由衷地说。

  额敏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辽阳医疗援疆人才梁尚伟介绍,去年6月,辽阳市援疆工作队以医疗援疆为突破口,在额敏县人民医院成立病理科、皮肤科、口腔科、眼科、急诊科5个援疆工作站,各工作站援疆医生积极发挥专业特长、技术优势,为当地各族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一年来,5个援疆专家工作站,开展门诊诊疗2680余人,疑难病例院内会诊102次,完成手术223台,开展疑难病理讨论10次,发放常规病例诊断报告685份,胸腹水细胞学报告213例,TCT报告207例,有效解决了各族群众家门口看病难题。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援疆工作站的援疆专家们深知,援疆的初衷不只为解除当地群众病痛,还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当地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队。为此,大家积极投入培训、教学等工作中,通过一对一、手把手带教示范,点对点、针对性讲解分析,让本地医生尽快掌握诊疗技术,提高诊疗水平。

  对四肢骨折进行固定时,应先固定骨折上端再固定骨折下端,以免发生再度错位。对开放性骨折严禁用水冲洗,对暴露于外的骨折断端绝不可纳回……在骨折包扎实操培训中,额敏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辽阳援疆医生陈宇耐心为本地医生详细讲解和现场示范。除了正常诊疗工作外,他帮带了三名本地医生。针对急诊科常见包扎、清创、缝合等常见病症,陈宇对帮带徒弟进行外科领域理论、技术、操作等方面系统指导和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外伤病人清创、包扎止血、骨折固定、缝合、外科手术等操作。鼓励并指导他们处置、留观、收治外科病人的操作方法,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

  额敏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杨润泽表示,陈宇老师来急诊科后,对外伤、清创、骨折等方面工作给了我们很好的带教,通过他的示范带教,无论从科室的管理、对病人的快速处置还是医生业务水平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

  据了解,5个援疆工作站的援疆专家实行“一帮三”的帮扶模式,每人帮带三名本地医生,一年来,援疆专家共培养帮带17名本地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学习16次,参加学习人员300余人次。开展教学查房及专业知识培训每月至少2次。针对当地的医疗技术上缺口,开展不定期教学、手术实教、讲座等,有效补齐医院技术短板,有力提升了受援医院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