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展有我丨于海萍:以医为桥,把中医的温度留在天山脚下
我叫于海萍,来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4年11月,我积极响应援疆号召,带着组织重托和领导信任,秉持“以自身所学为边疆群众解决病痛”的初心,来到塔城地区中医医院开启一年半的援疆使命。
来到塔城后,我来不及调整时差带来的不适,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援疆工作。了解到塔城地区中医医院中医技术和人才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时,我决定利用援疆每一分钟尽可能多的为各族群众解决病痛,践行我来疆时的初心和使命。
我将独特的长桑君脉法结合脐针疗法、脉息术和食物不耐受治疗方式引进塔城中医医院,这类以探脉、敲脉、脐针、食物不耐受等方式相结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在当地闻所未闻。
我坐诊的第一个星期,这种“跟别人不一样”的诊疗方法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高度认可,准确判定病情、高效对症治疗和神奇疗效更是在患者和他们的亲朋好友间广泛传播。于是,塔城四县三市的各族患者在我诊室门口排起了长龙,有的是连夜从偏远牧区赶来,甚至有人搬着凳子拿着馕做好“打持久战”排队准备。
面对与日俱增的各族群众的就医需求,我立即优化挂号流程,改现场挂号为预约制,让护士多做功课让患者少跑路。挂号流程的优化有效解决了门口排长龙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截至目前已经预约好的患者近800人,半年来诊治患者千余人次,我书写的就诊记录达到厚厚四大本。
多年的职业习惯练就了我对患者病情“过目不忘”的本领,这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上班后,先用半小时对患者进行脐针施针治疗,因为熟知每位患者的病症,所以施针的时候比较快。这一阶段下来,能为30多名患者施针治疗。来不及喝口水,我要进行下一阶段工作——用长桑君脉法为4位新预约患者诊疗。一小时以后,我会对第二轮需要脐针施治的患者进行施针诊疗,这一轮还是30多位患者。半天的工作时间里,我为近70名患者施针或诊治,“累的腰都直不起来”是常态,但是看到患者投来的信任和渴望的眼神,这一刻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则油然而生,我一定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的病痛,让边疆各族群众都健康幸福的生活着。
半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最好的回报:哈萨克族不孕女孩顺利怀孕;5岁多动症小男孩经过中药+脐针+食物不耐受联合治疗后明显好转;“不长个”的小姑娘竟奇迹般长高1公分;濒临崩溃边缘的抑郁症患者脸上恢复的神采和笑容;带着质疑态度的腰间盘突出患者看着“肉眼可见”好转的右腿,彻底对我心服口服……太多的患者感激我这位被他们称为“劳道”的援疆中医。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烂漫。我深知,援疆使命不仅仅是为边疆群众解除病痛,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队是更为重要的援疆使命。了解到医院综合情况后,我组织中医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专业中医知识培训和学习,将深奥的脉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本地医护人员进行讲解。针对每人的特长和所在科室,提出个性化学习方案。
对我所在科室医护人员而言,每天工作过程就是最直观的带教场景。我常常一边为患者把脉,一边向带教医师详细解释、教学。在我悉心带教下,科室医护人员中医诊疗水平显著提升,中医医院接诊能力和医护人员的接诊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个别医师可独立运用我所教授的长桑君脉法和脐针诊治病人。
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与新疆相遇,是我与边疆各族群众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在这里我收获了患者、同事、援友们的纯洁友谊,这是我此生最珍贵的记忆。未来的援疆工作中,我仍将以一名新时代中医人的责任与担当,全心全力做好中医药技术的帮带和传承,用自己的力量守护这里的百姓安康,用一腔热情、两指脉息为塔城地区卫生事业贡献绵薄之力。